曾看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發表題為《為何中國無法擁有下一代制造業》的文章,文章稱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隨著勞力成本上升、勞工糾紛和環境破壞,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吸引西方企業遷入制造業的地方。曾靠成本競爭力興起的制造業大國,現正在經歷產業中心轉向高價值制造業的急劇變化過程。
看完這篇報道沉思良久,試想沒有核心技術的大國,就像一個滿身名牌但病入骨髓的人一樣,風光無限卻難以前行。說到底制造業的差距決定了國力和國際話語權!
一個國家的支柱!脊梁!是制造業!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
根據《2018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詳細公布了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韓國、印度、巴西和中國等九國制造強國發展綜合及分項指數測評結果。
數據來源:2018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
第1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擁有絕對的技術優勢,也是全球制造業的第一陣營。
第2梯隊是以日本、德國等為代表的高端制造領域強國;他們都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占據制造產業鏈的頂端,生產的產品大多是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第3梯隊是以中國、韓國、英國等制造領域新興國家組成。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從產值上看中國已經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2018年我國工業增加值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工業繼續保持全球第一,但“大而不強”是我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境。
“中國制造”是“中國組裝”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比較一下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制造”、80年代的“日本制造”,你就會發現這些和我們普遍認為的“中國制造”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德國、日本掌握了核心產品技術,因此整個產品可謂都是他們自己的,而“中國制造”很多產品不過是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進行了組裝。曾經我們依靠人家的梯子爬上來,如果人家把梯子抽走,你就會摔下去。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中國的大多數工業機器人不是在中國國內生產的。美國東西方中心的一篇分析報告稱,中國使用的所有機器人中,75%是從外國公司購買的(有些是在中國國內組裝的),中國仍嚴重依賴從外國進口的核心部件。
一位機械行業人士道出真相:“ 高端制造行業里。除了廠房,沒有一樣工具是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業五大困境
1、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依舊為短板
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130多種關鍵基礎材料調研結果顯示,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汽車等關鍵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2、產品價值鏈低,心比天高,利比紙薄
為什么價格似乎成了國產企業最拿得出手的法寶?為什么我們的汽車囿于低價,機床也一直在中低端領域徘徊?為什么制造業一直提不了價?我們的很多企業不想創新、不敢創新,甚至覺得創新不如“抄新”,一味模仿、抄襲,重視市場而不重視技術。沒有技術的依托,產品只能淪為“花架子”毫無含金量,何談高價值?
3、生產效率差
在很多管理者看來,個體效率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效率的高低。這個結論在企業發展初期,規模較小的前提上也許是成立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現個體效率高不一定等于組織效率高。員工都很忙,但緊急出貨卻做不出,不緊急出貨,貨在倉庫堆積如山。數字化,系統化地來解決生產管理而不應該只是憑感覺下車間,只看個體效率。
4、產業結構不合理,制度環境待優化
造成目前中國制造業困境的原因比較復雜,既有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無序擴張等產業發展必然經歷問題,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副作用,還有體制改革不到位引發的地方政府不正當干預等等。該進的進不去,該退的卻退不出。究其原因,既有技術層面的因素,(如專利壁壘、不完全競爭等),也有制度性因素(如市場準入障礙、市場分割等)。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
5、產品質量問題突出,服務體系不完善
這點國外的制造行業比我們優秀太多。比如國際機床制造企業,當客戶擔心一臺機床是否能成功地應用于自己的生產線,國際企業會通過提供一個從設計到生產集成的途徑,特別是模擬工具,來消除客戶的顧慮;若客戶因為金融約束而推遲投資,國際企業就會為客戶提供富有吸引力的融資服務。中國制造企業在這些方面相對來說仍然陌生和薄弱。
突破口:得人才者得天下
中國制造業的一個大問題是其勞動力隊伍。盡管中國每年有大量工科畢業生加入勞動力隊伍,但他們的教育質量不高。先進的制造業要求有管理和溝通技巧,以及經營復雜信息工廠的能力。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可能是中國推進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軟肋之一。
我國制造業人才庫概覽
根據領英人才數據報告指出國內與制造業相關的六大類行業人才數目達到248萬,其中機械與自動化人才、信息技術人才相對最多。
制造業從業年限統計
國防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新材料制造及能源與環保這三大行業的人才平均從業年限都比較高,并且具備十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才占比也相對較大。這三個行業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經驗豐富的行業人才更能為行業整體做出貢獻。
制造業從業城市分布
從六大類行業人才的總體城市分布中可以發現,北上廣深的優勢依然十分明顯。此外,蘇州、杭州也是制造業人才的重要聚集地。
制造業人才流動方向
制造業重點行業的人才主要跨界于高科技行業,消費品行業等,其中,機械與自動化行業在吸引跨界人才上較有優勢,其余五個行業的人才流入流出較為均衡。
從六個行業互相之間的人才流動狀況上看,機械與自動化人才與信息技術人才不僅較大比例在本行業流動,在其它五個行業的流動也較為活躍。相反,領域專業性較強的新材料制造人才、能源與環保人才往其它制造業方向的流動很少,新興醫療制造人才往其它五個行業甚至沒有流動。
突破口:要獨角獸,更要隱形冠軍
要推動中國如此大國的制造業整體升級,讓創新帶來效果,我們其實需要更多的隱形冠軍,就是那些大批行業細分領域具有領先位置且技術獨一的中小企業。我們不缺領袖,缺的是武器彈藥,是能集合抱團的隱形實力。
這點德國做的比我們強,德國有許多老字號企業,他們可能發展了上百年,依然是規模很小的小公司,但是他們都能做到在自己領域鉆研打磨,做出最優質的產品。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多少人熱衷于賺快錢,為了賺錢幾乎可以不擇手段的時候。這份工匠精神在我們企業上甚少看到。
高端制造業,我們還差的太遠
當我們因為擁有抖音,美圖秀秀之類的時尚軟件就沾沾自喜時,你可知德國一整套PRO/E正版軟件要將近幾百萬元!你連安裝都不會裝,別說使用了,什么是差距?這個就是差距!
玩APP的年薪百萬,做主播的年薪千萬,真真切切搞科研,搞技術的人卻掙著糊口的錢。中國不缺人才,只是這個社會的價值導向突然有了問題。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工具,不可以因為工具能直接帶來許多真金白銀,就直接去追逐真金白銀了,也不該去炫耀鋤頭而忘了種地!這些常識性的真理,在如今的浮躁社會中卻少人問津,制造業雖不是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但居安思危下卻是國家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