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子工程網,隨著全球信息產業的發展,未來將是一個高速、龐大、準確的信息化時代,芯片作為信息的處理核心,在整個產業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于PC、手機芯片市場,物聯網芯片市場將呈現一種多樣化、場景化的局面,沒有任何一家巨頭能獨自應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場景的多樣化是物聯網芯片市場的特點。據公開數據預測,2020年中國的物聯網芯片市場將達到百億美金級別。
過去二十年,以電腦、手機、互聯網等為主的信息市場發展迅速,隨著手機、互聯網等市場陷入一種瓶頸,發展步伐放緩,物聯網技術成為消費升級的關鍵驅動力。從“人人通訊”到“物物通訊”,對于芯片產業而言,物聯網給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以物聯網相關的四種芯片將成為行業的主力軍。
一、物聯網安全芯片
物聯網時代對安全的需求更高,與之相關的安全芯片也成為市場的“香餑餑”,市場前景不可限量。安全芯片就是可信任平臺模塊,是一個可獨立進行密鑰生成、加解密的裝置,內部擁有獨立的處理器和存儲單元,可存儲密鑰和特征數據,為電腦提供加密和安全認證服務。
安全芯片所起的作用相當于一個“保險柜”,最重要的密碼數據都存儲在安全芯片中,安全芯片通過SMB系統管理總線與筆記本的主處理器和BIOS芯片進行通信,然后配合管理軟件完成各種安全保護工作。
安全芯片的主要作用
加密:安全芯片除了能進行傳統的開機加密以及對硬盤進行加密外,還能對系統登錄、應用軟件登錄進行加密。比如目前常用的MSN、QQ、網游以及網上銀行的登錄信息和密碼,都可以通過TPM加密后再進行傳輸,這樣就不用擔心信息和密碼被人竊取。
存儲和管理密碼:以往這些都是由BIOS做的,忘記了密碼只要取下BIOS電池,給BIOS放電就清除密碼了。如今這些密鑰實際上是存儲固化在芯片的存儲單元中,即便是掉電其信息亦不會丟失。相比于BIOS管理密碼,安全芯片的安全性要大為提高。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1-2017年間,我國的安全芯片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基本保持了三成左右的增長率,其中,2017年我國安全芯片市場接近80億元。
二、身份識別芯片
因為人的身體特征具有唯一性,近年來身份識別成為物聯網安全技術的一種新寵。身份識別是指對人體的身體特征進行身份驗證的一種技術,如指紋、聲音、面部、骨架、視網膜、虹膜等都是其識別對象。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相關技術已得到普及,應用于多個領域。
未來,身份識別芯片將安裝于各種電子產品或應用系統中,對系統中的模塊、組件進行識別,通過數據交換完成信息交換和身份識別認證功能。作是一種電子標簽,它的實現是基于應用的單總線技術,實現對各個模塊組件、配件、器件、系統等配置和升級等。
據公開數據整理及預測,2012-2017年間,我國的身份識別芯片市場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0年我國身份識別芯片市場將達到百億級別。
三、通訊射頻芯片
和手機芯片不一樣,通訊射頻芯片對處理速度和運算能力要求沒那么高,對連接時長與低功耗有很高的硬性要求。作為物聯網最關鍵的通訊技術之一,通訊射頻技術有著廣闊前景,無線射頻識別將是這個領域的主力。射頻識別(RFID)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近年國內涌現了很多很多通訊射頻芯片廠商,也是看好這塊。
根據相關數據及預測,2011-2017年間,我國的通訊射頻芯片市場發展快速,預計未來幾年呈現穩定增長的形勢。
四、移動支付芯片
電子商務的普及帶動了移動支付的發展,以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成為一種新潮流,芯片是移動支付市場的核心所在。移動支付技術實現方案主要有雙界面JAVA card、SIM Pass、RFID-SIM、NFC和智能SD卡 。作為電子支付方式的一種,移動支付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無線射頻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的特點。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1-2017年間,我國的移動支付芯片市場維持穩定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芯片市場不及前幾類,但市場潛力依舊巨大,隨著新零售的發展,移動支付將迎來一個高速增長極點。
物聯網技術帶來的將是中國整個產業鏈的升級,物聯網可應用與幾乎所有的行業,但想要普及物聯網仍需要時間。物聯網芯片市場并非一家或幾家獨大,這將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市場。隨著物聯網場景的深入,未來這些企業將各自發揮作用,一起撐起巨大的物聯網芯片市場。
近幾年物聯網被業內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產業技術革命的第三次高潮,孕育著史無前例的大市場。在物聯網的帶動下,芯片產業也將獲得蓬勃發展。在物聯網即將井噴的時候,各芯片企業已開始物聯網市場展開布局。
“中國物聯網市場飛速發展,隨著更多新的商業模式的涌現,市場將迎來井噴期。預計2020年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80億,其中蜂窩網絡規模超過10億。”日前,中國移動副總裁沙躍家表示了對物聯網市場的信心。
的確,近幾年物聯網被業內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產業技術革命的第三次高潮,孕育著史無前例的大市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物聯網市場也隨之擴大。
2009年中國開始商用4G的時候提供的是100Mbps下行、50Mbps上行的移動通信數據服務,發展到現在中國移動已商用的4G+網絡可以提供700Mbps下行、150Mbps上行的移動通信數據服務。
而不論是物聯網還是移動通信,萬物互聯的背后離不開小小的芯片,在物聯網的帶動下,芯片產業也將獲得蓬勃發展。業內人士分析,物聯網和汽車應用將成為2015-2020年間帶動芯片銷售成長最主要的因素。在此期間,物聯網芯片銷售額的復合年增長率有望達到13.3%,而車用芯片的復合年增長率則可達到10.3%。同期整個半導體行業的市場規模也會提升4.3%。
此外,縱觀智能手機市場大局已定,要改變高通獨大的格局已十分困難,在物聯網即將井噴的時候,各芯片企業已開始物聯網市場展開布局,包括華為、聯發科、英特爾、高通在內的巨頭紛紛發力物聯網芯片,而聯發科也是其中一員。
早在2015年,聯發科就推出了針對物聯網市場的低功耗芯片MT2503,在去年興起的共享單車市場該芯片一度占有超過超過九成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物聯網市場的領軍者。
行業對提高運營效率和成本優化日益增長的需求,預計將不斷推動制造業物聯網市場的增長。亞太地區不斷增長的工業領域為該行業提供了極大的增長動力,這主要歸因于各行業需求的激增,進而控制經營和供應鏈,提高效率。
與網絡設備產生的大量數據相關的隱私和安全問題可能會限制物聯網市場在預測期內的增長。全球各行各業網絡安全漏洞事件日益增多,也給業界帶來了不少挑戰。此外,與設備互聯性相關的標準缺失等因素也會抑制行業的增長。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平臺
由于設備管理平臺在管理多個產生大量數據設備的重要性,該平臺預計將實現快速增長。由于不同行業管理的便捷性,預計應用程序管理平臺將會出現大幅增長。應用程序管理平臺的優勢包括成本優化和管理各種軟件和網絡產業,并啟動對網絡中一系列連接設備生成數據的分析。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技術
傳感器和連接技術等技術解決方案的日益普及預計也將推動制造業物聯網市場的增長。傳感器是廣泛使用的測量物理變量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的技術。為了生成數據和監控設施而在各行業大規模實施傳感器技術的現狀,將為制造業物聯網市場帶來巨大的增長機會。由于在汽車和機械等制造業應用中實施這種技術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連接技術領域也將加速增長。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成分
由于各種軟件解決方案(如遠程管理和數據管理)的實施越來越多,預計軟件領域將在未來會出現顯著增長。對那些位于無法接近領域的行業進行遠程監控的需求日益增加,預計將會促進對這類軟件解決方案的需求。為了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各制造企業正在大力投資開發軟件解決方案。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服務
專業服務以其較大的市場份額占市場主導地位。這主要歸因于制造業對專業技術服務需求的增長。由于企業關注這類服務的趨勢日益明顯,托管服務領域將會實現大幅增長。而由于物聯網的復雜性所造成的資源缺乏,預計將推動市場對托管服務的進一步需求。
工廠基礎設施的預測性維護以及與工業和其他過程相關數據的實時可見性需求不斷上升,預計將推動市場的增長。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應用
由于技術實施的優勢,如通過即時降低維護成本來提高資產和設備的性能和效率來預測和預防設備故障,汽車制造業將實現重大的應用。另外,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的增長趨勢也將推動市場的增長。
制造業物聯網市場:區域
由于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工業中心的大范圍采用,亞太地區將實現顯著增長。制造設備對先進技術日益增長的需求,將會促使整個亞太地區行業的需求升級。而由中國和印度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和“印度制造”等有利的政府舉措則為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預計在預測期間,北美地區將實現大幅增長。這主要歸因于大量制造設施的存在,加上該地區早期的技術采用。預計該地區運營商對實施物聯網所帶來的好處的認識也將會推動市場的增長。
市場競爭行情
制造業物聯網領域的主要參與企業包括IBM、英特爾、微軟、思科、西門子、華為以及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業內其他知名企業包括施耐德電氣、PTC公司、博世和斑馬技術公司等。
目前,該行業正涌入很多新企業,不斷推出許多先進創新產品。而該行業的主要企業也正在對開發和技術解決方案升級進行大量投入,以便獲得突出的表現。
由于有助于企業在生產資產管理、安全保障、運營和維護等方面的操作,幫助生產商提高整個價值鏈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優勢,因此制造業在物聯網產業中占主導地位。預計該行業將出現大幅增長,并為硬件組件制造商、軟件服務提供商、網絡與應用管理提供商以及平臺提供商帶來巨大機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各界都看好的移動物聯網(NB-IoT)發展勢頭確實迅猛,而希望在2020年實現幾十億的連接,關鍵還要在應用、規模應用、低成本上大做文章。因此,緊緊把握物聯網芯片這一風口還不夠,之后的應用與成本問題或許才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